作品大廳
戰爭與和平 - 2022第一期 佳作 中壢國中 蓋O晴
- 8年級16班
一九四九年三月山東青島港,攝氏五六度的天氣裡,正飄著些許薄霧,港邊停著一艘大輪船,甲板上如同菜市場般吵雜,籠罩在戰爭欲來的不安氛圍裡,港口角落一對父子含淚看著彼此,父親用顫抖的雙手遞給兒子幾大包的衣物及乾糧,兒子雙膝一跪,喊了聲「父親您要保重。」就此拜別。誰又能知道,此次告別竟成永別。後來這位少年歷經千辛萬苦輾轉來到台灣,途中遇到戰亂被迫當兵,那年他才十七歲。等戰爭漸漸平息,少年憑著他過人的頭腦以及高中的基礎當上陸軍少校,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,但是自己三十多歲的年紀,還未娶妻生子,豈不是讓人笑話?於是三十七歲時,他與一位年輕貌美的嘉義女孩成親了。兩年後產下兩個胖男丁,一家四口在桃園中壢定居,過著幸福安定的日子。
一九八零年代,兩岸關係逐漸趨緩並開放探親,當年十七歲的小夥子,如今也是近六十歲的人,四十年裡他無不思念著童年的家鄉,想著探望父母,想著年幼的弟弟們,因此他將每月的薪水一部分存起來,試圖塑造出「衣錦還鄉」的感覺,沿著當年漂流過海的路,再飛回青島,飛回朝思暮想的故鄉,興高采烈扛著三大件五小件回家探親。可是在老家,只留下兩坯黃土,這位六十歲的老頭在父母的墓前,彷彿又回到當初那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,哭的泣不成聲,口中不斷喊著「爹娘」,悲傷的情緒迅速感染周圍人們,四十年來累積的悲傷在這一次潰堤。兩年後,這位離鄉遊子一直鬱鬱寡歡,悲傷成疾,因不敵病魔,逝世於桃園中壢家中,享年六十三歲。
這篇簡短的故事,是我爺爺當年的真實經歷,是一場戰爭中微不足道的小故事,也是這大時代中一個傷感的人生。
戰爭對於這位少年是殘酷的,影響也是非常深遠,他在戰爭裡不斷失去:失去家人、失去故鄉、失去依靠,被迫在一夜之間長大,獨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隔了四十年才能回到家鄉。而當他在台灣過著平穩生活時,他不斷獲得:獲得愛情、家庭、事業,也因為他努力追求安穩的生活,所以從戰亂失去的東西可以重新補償回來。在他眼中,戰爭與和平是對立存在的,戰爭是殘忍無情,而和平是幸福溫暖,以這位少年的角度,也讓我們看到一位小老百姓對戰爭的想法。
在歷史的長流中,人們都渴望和平的生活,就像生之歡死之悲的道理,人都希望好好活著,卻也躲不過死亡,戰爭亦是如此。「史筆如鐵,殷鑑不遠」,誰也逃不過這既定的事實,但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時代的演變並非一條直線,而是一波上下起伏的曲線,沒有一定的趨勢和答案,所以戰爭與和平也不是極端的對立,兩者具備同樣的存在。如孟子所言: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,我們不希望遇到戰爭,但是長期處於和平下的人,也應該時時懷有戒備的心態,不能鬆懈安逸。若不幸遭逢戰亂,也要在其中吸取教訓,謹記當時付出慘痛的代價,在平靜時代裡提醒人們,不能忘記的經驗,才是真正的和平。
我曾問過爸爸,爺爺在動亂時期,是如何度過的?他說,爺爺時刻懷著一份希望,只要有希望,就有繼續走下去的勇氣,同時也擁有追求真善美的心去感受真正的幸福。但在戰爭下,假如主導者這顆心變質了,那戰爭有可能會向殘暴的方向發展,而強奪掠殺的事件就會屢出不窮。若大家是為了和平去奮鬥努力,則會是怎麼樣的發展?例如延燒兩年的新冠肺炎,這些站在前線與病毒搏鬥的醫護人員們,以及俄烏戰爭的烏克蘭人民及士兵,即使在戰亂危難中也將人性的光輝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。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戰爭,而是人心,它能改變戰爭的本質。因此我相信只要保持真善美的心,在困境下願意幫助他人,大家互助合作,也是一種和平表現。而現在正處於黑暗中的人們,請抱持著希望,朝著有光的方向一直前進,必會有出口的。有形的物質可以被摧毀,但無形的心要堅強,就能突破重圍,迎來長久和平。
謹用這篇文章,為烏克蘭人民及全世界醫護人員,說一聲:「加油!」